近日,教育部发布通知,明确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。作为人工智能教育从业者,我认为这一通知不仅为中小学AI教育指明了方向,也为未来教育生态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。以下从专业角度对通知内容进行解读:
一、总体要求:以人为本,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
通知明确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四大原则:立德树人、以人为本、激发兴趣、统筹谋划。这体现了AI教育的核心目标——培养具备数字素养、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未来人才。
- 立德树人:AI教育不仅是技术传授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。通知强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、社会的关系,这与AI伦理教育密切相关。例如,如何避免算法偏见、保护数据隐私等,都是未来AI教育的重要内容。
- 以人为本:AI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避免“技术至上”的误区。通知提出构建“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”,这意味着AI技术应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,而非替代教师的角色。
- 激发兴趣:通知强调通过探究实践和学用结合,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数字素养。这与AI教育的实践性特点高度契合,例如通过编程机器人、设计智能应用等实践活动,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。
- 统筹谋划: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,体现了“试点先行、逐步推广”的策略。这为AI教育的落地提供了灵活性,同时也为后续的规模化推广积累经验。
二、课程体系:分阶段、系统化,注重实践与创新
通知提出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,并针对不同学段明确了教学目标:
- 小学低年级:侧重感知和体验,例如通过AI语音助手、智能家居等场景,让学生初步了解AI技术。
-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:侧重理解和应用,例如学习简单的编程逻辑、AI工具的使用。
- 高中阶段: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,例如开发AI模型、解决实际问题。
这种分阶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,同时也为AI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清晰的路径。此外,通知强调任务式、项目式、问题式学习,这与AI教育的实践性高度契合。例如,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、开发AI绘画工具等项目,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。
三、教学资源与环境:普适化、泛在化,推动资源共享
通知提出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,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,这为AI教育的普及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-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:通过开设AI教育栏目,汇聚优质资源,实现共建共享。这将有效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,特别是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具有重要意义。
- 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与实验室:通知鼓励高校、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和展厅,这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场景。例如,学生可以参观AI实验室,了解最新的技术应用,甚至参与小型科研项目。
- 城乡统筹:通知特别强调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,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。这不仅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,也为AI教育的公平性提供了保障。
四、教师供给:专业化、多元化,提升教学能力
通知提出将AI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,并鼓励引进高校、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。这一举措直击当前AI教育的痛点——师资短缺。
- 教师培训:通过系统化培训,提升教师对AI技术的理解和教学能力。例如,培训内容可以包括AI基础知识、教学案例设计、实践项目指导等。
- 多元化师资:引入企业专家和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,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前沿的技术视角和实践经验。例如,企业工程师可以分享AI在工业中的应用案例,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。
五、交流活动:多样化、生活化,营造AI教育氛围
通知鼓励学校通过多样化活动,将AI与学生的个人生活、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。例如:
- 校园AI竞赛:组织学生参与AI编程比赛、机器人设计大赛等。
- 社会实践活动:带领学生参观科技企业,了解AI在医疗、交通等领域的应用。
- 跨学科融合:将AI与艺术、文学等学科结合,例如开发AI诗歌生成器、智能音乐创作工具等。
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,还能营造浓厚的AI教育氛围,让AI技术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。
六、城乡统筹:缩小数字鸿沟,推动教育公平
通知特别强调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,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。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:
- 资源共享:通过互联网平台,城乡学校可以共享AI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。
- 教师流动: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,或通过线上方式开展远程教学。
- 结对帮扶:城乡学校可以共同开展AI教育项目,例如联合开发智能农业系统,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,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。
这一政策的落地将推动AI教育从“试点探索”走向“规模化普及”,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
教育部通知: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